楊亞爽
時間老人的腳步,從容地踏進一年中最后一個月的門檻,眼看著冬至又到了。每年這個時候,我都會想起母親,想起她冬至包的餃子。
在我們豫東地區(qū),冬至有家家戶戶吃餃子的習(xí)俗。大人們常說:“冬至餃子夏至面,誰要不吃虧半年?!薄岸敛欢孙溩油?,凍掉耳朵沒人管。”在那個物資匱乏、缺衣少食的年代,白菜和蘿卜是冬天的主要蔬菜。到了冬至這一天,為了讓一家人好好吃上一頓餃子,母親早早就進廚房,動手做準(zhǔn)備工作。
二十世紀(jì)九十年代,農(nóng)村人飯桌上的餃子餡兒比較單一,以蘿卜餡兒為主。母親知道我不愛吃蘿卜,為了使包出來的餃子口感更好,她先把青皮蘿卜洗凈,切成薄片,放在開水鍋里焯半熟,撈出來晾涼,再放到案板上剁碎,然后用一塊干凈的布包住,用力擠出多余的水分,最后,放到一個搪瓷盆里,加入切好的大蔥或一小撮綠油油的蒜苗,放上油和調(diào)料攪勻。待餃子皮搟好后,在包的時候,邊包邊放鹽,以防蘿卜里浸出更多的水分。那時候,肉是不常吃到的,但在母親的精心烹飪下,冬至這頓餃子,總會讓一家人吃得舒舒服服。
后來,我長大了才知道,冬至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(jié)氣。它起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人們習(xí)慣將冬至稱為“冬節(jié)”“亞歲”等。怪不得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(qū)的人們會在這一天吃餃子以示慶祝。在《清嘉錄》一書中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,這充分表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冬至這一節(jié)氣的重視。冬至這一天,餃子是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。
時間如白駒過隙,國家發(fā)展一日千里,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平日里吃頓餃子,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。
后來,我到外地讀書,然后參加工作,不在父母身邊,每年冬至來臨,母親都會打電話叮囑我別忘記吃餃子。母親把濃濃的愛,全都寄托在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餃子里了。